德甲直播24小时
德甲直播24小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动态 > 行业资讯

存史启智 继往开来!遵义会议纪念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

发布时间: 2024-05-27 作者:转载自学习强国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存史启智 继往开来!遵义会议纪念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长征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长征时期的红色文物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记忆,是长征精神的物质载体。红军长征在遵义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物(全市博物馆内展陈的包括长征文物在内的革命类文物藏品共15455件套),它们从峥嵘岁月中走来,在展馆中默默守护着历史。

89年前,红军将士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遵义人民的期盼中进驻遵义城。89年后,遵义会议会址庄重静穆,老槐树迎风舒展,阳光照耀的土地已换了人间。光辉历程积淀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红色文化传承者,革命纪念馆与革命文物不仅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更蕴含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传承保护 知所从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在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子尹路96号,镌刻着“遵义会议会址”的匾额熠熠生辉,青瓦灰砖的二层小楼前,参观者络绎不绝。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1951年7月,遵义会议纪念馆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依托筹备建立,并于1955年10月正式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1961年,遵义会议纪念馆被国务院确定为..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2年,被评为..文物系统..集体。

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据遵义会议纪念馆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黄超介绍,从筹备建馆时,遵义会议纪念馆便组织人员广泛寻找收藏线索,对文物进行征集。近年来,又通过外界捐赠、征集购买等多种方式丰富馆藏文物,更征集到“李卓然长征使用过的驳壳枪”“刘伯承1935年8月7日致孙德操的信”等珍贵文物。目前遵义会议纪念馆拥有馆藏藏品2063件,其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29件、三级文物19件,遵义的“红色家底”不断丰富,真正实现了有址可寻、有物可陈、有史可讲。


游客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游览(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图)

走进陈列馆,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珍贵照片、一部部革命历史著作在展柜中静静存放,等待参观者的驻足。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管理员李若雪每天上班..件事,便是到文物库房和陈列馆中对文物进行巡查,..它们“安然无恙”。作为革命文物的守护人,从2012年至今,她每天都在和文物打交道,文物的保养、展出、研究、征集以及库房管理等,都是她的日常工作。

“我的父亲曾参与过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筹备工作,我也是地地道道的遵义人,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对遵义会议会址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情。”李若雪说,“这些文物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存,能够参与文物保护和宣传是我的荣幸。”

为了让文物“健康长寿”,遵义会议纪念馆在文物库房中配备了..的恒温恒湿监控设备、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系统、感温感烟监控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陈列馆中的部分展柜也配备了小型恒湿机,..柜体微环境更加稳定。

“为更好地配合恒湿机工作,..近,我们还更换了一批陈列馆中的展柜,不仅密闭、防爆,照明设计也更加合理,更有利于文物藏品的保存与展示。”李若雪说。

革命文物历史悠久,做好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遵义会议纪念馆始终坚持研究与保护相结合,持续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近年来,还通过实施数字化保护项目,对馆藏文物开展数字采集加工、数字资源管理、数字展示提升工作,并对文物建筑建立健全数字化档案,进一步提高遵义会议纪念馆旧址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水平,并利用现代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等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归类。

“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共有三期,于2021年年底启动,2022年10月完成。”黄超告诉记者,目前,172件器物类文物已完成三维数据采集,并对1600件平面类文物及8696页档案文件进行了二维扫描及数据生成,同时完成了7处红色地标建筑图纸及影像图模型的制作,为文物数字化利用作出有益尝试。

在数字科技赋能之下,新一代的守护者们有了更多数字化保护手段,为文物的..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以物证史 以物叙事


“千里迢遥只为我,中途丧命泪沾襟。革命真传亲遗嘱,永世不忘誓词盟。”在遵义会议陈列馆中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侗族群众杨和钧怀念红军的诗歌稿本”,由侗族青年杨和钧于1934年12月至1935年6月撰写。

在杨和钧的诗歌稿本中,共写有《板壁上的指南》《感恸七绝词一首》《无价之宝》等十首诗,不..红九军团长征路过贵州省锦屏县婆洞时团结群众、帮助群众的故事,也有侗族群众冒险救治红军伤员、拥护革命缅怀红军的故事,是一件反映军民鱼水情的珍贵历史文物。

革命文物凝结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停留在杨尚昆体内63年的弹片”蕴含着遵义会议参加者杨尚昆的大无畏精神;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一十八师五十四团军旗“飘扬”着信仰的力量;“红军没收征发委员会通行证”背后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党群同心……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鲜活的细节,它们所蕴藏的精神财富都弥足珍贵。”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0年的黄超看来,把红色文物利用好,必须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通过以物证史、以物叙事,彰显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让其承载的革命精神感动人、激励人。


一名小朋友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 (新华社/图)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讲述者,为做好长征和遵义会议文物史料研究工作,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大量原始、鲜活、生动、准确、内涵丰富、极具价值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不断挖掘其背后弥足珍贵的精神富矿,把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件文物承载的革命信息、革命故事研究透,用文物故事串联成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同时,遵义会议纪念馆还..升级改造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先后增设《历史抉择——毛泽东及张闻天、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前后》等10多个专题展览,深刻阐释革命文物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2021年,还在“动静新闻”上推出18期“馆长说历史”系列栏目,..介绍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建筑、革命文物及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遵义会议纪念馆还着力加强人才培养,让讲解更有贴近性、更有力量,纪念馆的解说词和展板内容也定期更新,..遵义会议及红军长征相关史实能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游客,真正实现见物、见景、见史,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更多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


跨越时空 链接历史


科技进步为革命文物的创新展示提供了新机遇,也让历史跨越时空。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大型等身幻影成像《遵义会议》中的主要人物全部使用特型演员拍摄,立体影像多达20人;“四渡赤水”则使用六面屏的立体影像,可在多维度空间进行呈现;在“娄山关大捷”的场景中,不仅采用了半景画技术,还运用20多台投影仪和声、光、电效果渲染,生动再现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时的壮烈场面。

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参观+讲解”的单一体验模式,更希望能通过虚拟现实再现历史场景,实现时空交融,沉浸式“触摸”历史。

“‘幻影成像’仿佛打通了时光隧道,让书本上的遵义会议立体地呈现在眼前,非常震撼!”成都游客王宇琳说,这里展示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蕴含着共产党人百年不变的初心和家国情怀,沉浸式观展也让她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倍感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一物胜千言,睹物更思史。为了让游客们能够细致地了解到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展陈设计方面也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凸显革命历史文物资料在展览中的地位,努力提升文物资料在陈列中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同时还采用多媒体情景剧、多媒体历史场景等展示手法,再现长征历史和英雄人物,让革命传统教育在互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更彰显革命文物的新时代价值。

遵义会议纪念馆还紧紧抓住数字化时代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带来的全新机遇,定制研发“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数字化展示管理系统”“AR交互式故事性探索APP”“多人VR影厅”“藏品数字互动屏系统”“拼图答题游戏”“互动桌面系统”,并为游客提供互动查询平台,通过数字技术与游客“链接”,让革命文物更鲜活。

与此同时,文物也从展厅走向“云端”,通过“遵义会议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在线观展”栏目以及遵义会议纪念馆网站,便能360度全景式畅游遵义会议会址,让游客通过线上即可..了解遵义会议纪念馆展陈展览、文物藏品等,让游客在“云游”中饱尝文化大餐,感悟深刻的党性教育。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

这些年,科技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重回“伟大转折”的光辉岁月,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理想信念能被“看见”。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中追寻历史,黄超十分欣慰,“数字科技表达拉近了文物与人们的距离,通过不断创新,我们未来还将以更‘有趣’的方式讲好遵义红色故事,让这段历史永葆活力。”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革命文物带着历史的..,与时代同频,遵义儿女在收集、保护、展示一件件红色文物的过程中,不断汇聚起磅礴的红色力量,激励我们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贵公网安备 52030202001550号